2009/11/09

19311210 理蕃新聞

之前北上參加吳密察老師在台大的最後一堂課時,老師講到最初的田野地,也會是自己一生的田野地。自己唸研究所時候,以台灣史的日據時期原住民為研究對象,即使現在的生活型態已經遠離研究的學術環境,不過還是常常想「親近」這些史料。現在想規定自己每週好好整理一篇「理蕃新聞」的史料,雖然不知道能維持多久,不過總是勉力而為看看囉!

「理蕃之友」是理解日據後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,及部落生活狀態的重要史料之一。其中的「理蕃新聞」單元,是全省各地的理蕃警察將各自所轄區的部落現況回報的警政單元。雖然都是對總督府「政治正確」的「優良報導」,不過真的也是留下當時原住民部落生活型態的重要史料。

此處之所以仍沿用「蕃」之一字,並不是對原住民的歧視,而只是想如實呈現日據時期的用字,這是要特別說明之處。

有關史料的呈現方式,我就自己看我的時間能做到什麼就盡量去做,總之就是盡力。因為我就是想「親近、玩味」以前唸書時的讀書感覺而已,所以會以不破壞這種興味為主。

我目前想處理的步驟如下:
第一步是先做翻譯
第二步是針對專有名詞(例如部落名稱及沿革)進行探討
第三步是解讀這則史料

大概就是這樣囉!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自費去除刺墨治療

  臺北州羅東郡bonbon社(今日的宜蘭縣大同鄉復興村(或說是樂水村)芃芃社)是在大正九年(1920)左右,由溪頭群及新竹州gaogan群的一部份泰雅人移入而組成的。bonbon社中有一壯丁,名tangapakkao ,年二十七。因為額頭上有黥面而感到羞恥。於是用他多年來儲存的五十餘日圓,去臺北醫院施行手術以除去刺墨。他照預約的時間於(昭和六年)十二月十日入院。預計將住院兩個禮拜。 「理蕃之友」昭和七年一月號<理蕃新聞>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