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業日子第三個月開始了,學校畢業後從沒有無業那麼久的經驗。
雖然對於未來並沒有失望,但是沒有工作的空虛感、沒有收入的緊張感、對未來的不確定感,仍舊會伺機而動地煽動、考驗當下的我。面對它們,有時候可以輕易繞過考驗(若能跳過,一定更好);有時候會與之辯論一番,撇過頭、揚長而去。
但是內心明白「不確定感」從未離去,只是有時候輕、有時候重,故有時便無意地嘆息、悵然。
老公聽到了就會把「我們過得很好啊!生活簡單樸實,靠一份薪水生活應該沒有問題」的清貧思想搬出來,讓檔在前路的不確定感暫時躲起來。
這段期間,曾應徵兩份工作,兩機構似乎都因為我沒有社工相關科系的文品而無法錄取。文品、證書是終究要面對的事情。關於證書的取得,光是想到考試後的疲累,就令人退卻三步,何況需要可能三至五年的累積,才可能看見一線曙光。回去唸書似乎可行,感覺也比較踏實。但是,全家人好不容易回南部定下來,如今卻為了文品拋夫棄子、且錯過兒子的成長,真的有些不捨。此時,老公看著我說:「如果我們的生命還有三十年,花費二至三年的時間取得終身志業的通行證,剩下還有二十幾年可以投身於喜歡的工作,這樣的投資為何不做」。雖然沒有細緻討論與他們父子的聚散問題,但是真的由衷感謝老公始終如一的支持。老公曾從事文字記者工作,目前也參與志工工作,所以我們常常會有社工、志工交會的深刻對話。其間的對話有些滿好的結論,像「媒體像一把兩刃刀,使用要謹慎」、「社工要帶領志工,要警醒、不要陷入專業的迷思」等等。
近來老公更建議我,應該就直接進入部落作直接服務的工作,而且讓部落居民著實感受「實際」的服務,這樣始能開始工作的第一步──關係的建立。我並非沒有思考過這途徑,但進入部落工作,要有一個「角色」進入,我嘗試過幾個方法,但沒有後續回應。也曾以「個人身份」對部落朋友表達關心,但是發覺這與過去和「個案」工作的經驗大不相同。內心會有種種的顧慮,擔心自己角色的正當性?擔心自己在談話中不小心有階級產生的誤會?擔心自己的介入讓對方有過多的期待?擔心自己的承諾可以實現多少?擔心還真的不少!其中,最讓我不易前進仍是角色問題,但是老公慷慨激昂地建議之後,我稍微有勇氣去展現自己,也稍稍可以看見使力的地方了。感謝老公。更感謝上帝給我這樣的另一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